1.1.李先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没有办法交一个女朋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也越来越强烈。

他并不缺乏和异性接触的机会。但是在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一个“高”的念头,让他总是无法和一个异性维持恋爱关系。他觉得脑子里有一把尺子,总是把每一个和自己交往的女生都测量一下。(他总是用“女生”来称呼那些和自己交往的女性,这说明,这种交往的焦虑在可能是在他上学期间留下的。)

如果他发现某个女生的学历比自己“高”,那么他就觉得和她谈恋爱不合适,担心在朋友面前会抬不起头。而实事上,他曾经也和一个比自己学历低的女生交往了一段时间,虽然觉得这个女生各方面还不错,但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硕士,而这个女生只是一个专科,自己的学历比她又“高”很多,这样对自己也有点不公平,于是他们也没有交往下去。

他也认识到这是可笑的,于是慢慢说服自己不要在乎学历。经过一段时间,他似乎不对学历产生焦虑了,但是对女孩子的身高又敏感起来。他要寻找的女生不能比自己高,理由是情侣差不多都是男的比女的高;但也不能比自己矮,否则就对不住自己,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女生。有一天晚上,他和一个女生约会,感觉很好,而这个女生和自己的身高也差不多,他觉得这回总算找到了理想的女生。于是他继续了第二次约会。但是第二次约会却让他大失所望,这一次,这个女生好好打扮了一下,穿了一双高跟鞋……

他感到无法忍受,在朋友介绍下,他来敲了分析室的门。


1.2.有着强迫症状的李先生,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强大的父亲形象,他的父亲有些软弱。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对他和妹妹很疼爱。平时喜欢和朋友喝两杯,对镇上的任何人都很客气,似乎从来不与别人争什么。全镇的人都说父亲是个好人,他觉得父亲这样生活,“也很好”。但他也说,所谓“好人”,也常常指那些被人瞧不起的人。

不过,从李先生找女朋友的焦虑来看,这个现实的父亲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阉割”的作用,他还是成功地让自己的儿子认同一个男人的形象,成功地让自己的儿子找到了自己的性别位置,他要寻找一个异性,一个爱的对象。

但是,在寻找另一个异性的过程中,李先生碰到了困难。


1.3.通过俄底浦斯神话,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母亲是儿子的第一个爱的对象,儿子爱着母亲,想和母亲结合,但这是禁止的。因为父亲的干预,转而儿子认同父亲,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从而再找一个像母亲那样的女人。

一个孩子首先是有母亲的印象,然后在母亲的印象下,从而派生出了女人的概念。一个男孩应该是在俄底浦斯期,在自身被真正性别化的时候,才会区别出母性和女性:禁止的母亲和其他女人。男孩,或者说他后来长大后在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的欲望会变成了对另一个像母亲那样的女人的爱的欲望。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母与子一开始是融合在一起的,母子分离需要一个“第三者”插入,这个第三者一开始是现实的父亲。现实的父亲太软弱,第三者的位置就不稳固。父亲没有很好地限制儿子的享乐,儿子就会对彼者的享乐期望太多。拉康也说过父亲的无能,是很多神经症的核 [1]

找一个女人不能高也不能矮,这是以一种有些自虐的方式将彼者的享乐表现出来,以显示母亲的在场吗?


1.4.我们看一下,李先生对他的母亲看法。在分析中,他谈到了他的第一次恋爱。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就一直想谈恋爱,但是觉得那个时候应该以学习为重,父母,特别是母亲一直这样对他说,要好好学习,不要想别的事。所以他的第一次恋爱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当时还没有读硕士,在一个中学里当老师,由于工作关系和一个女同事接触很多,他的工作能力很强,很快这个女同事就喜欢他了。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很快,不久就同居了。春节假期里,李先生回到乡下,将他的恋爱告诉了自己的母亲。儿子有了女朋友,母亲显得非常高兴,于是问了很多这个女孩子的情况。似乎是无意中,母亲问他,这个女孩子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他说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于是母亲开玩笑地说“那你不是高攀了?”

正是这句话让李先生感到很不舒服,“耿耿于怀”。这让他想到自己的高考,他说因为某些原因(其实,那个时候对异性一些观念,就已经在打扰他),他的高考是失败的,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过完春节,回到学校后不久,他就和这个女生分手了,当然,他并没有告诉对方真正的原因,他觉得这个理由很可笑。

他的家在一个偏远小镇上,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对他很疼爱也很严厉,特别是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希望他将来是个“有出息”的人。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小镇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母亲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开始从事一些商业活动,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她的生意很快取得了的成功。于是他的家庭在小镇上显得比较富裕了,和同龄的其他伙伴相比,不管是衣服、玩具还是零食,他都比别人的好,他有很多的优越感,上学后,也被老师优待。“这一切全来自母亲。如果不是母亲,可能没有这些,如果不是母亲,我也可能现在和镇上的其他孩子一样,呆在家里,或者外出打工。”

但是,如他所说,在中国的这样的家庭里,如果是女人当家作主,就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分析中,他回忆起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他曾经记得很深,但是具体什么原因他不清楚,他放学回家,突然发现母亲一个人在偷偷流泪,似乎母亲有一些说不出来的委屈。有段时间他常常回忆起这个场景,他小的时候,母亲曾经告诉他,男人一定要比女人强,他当时不是太理解。但“懂事之后”,也觉得“男人要比女人强。”


1.5.如果李先生爱的对象的原形是自己的母亲,那么他就要找一个女人就应该比男人强,比男人“高”,象自己母亲那样能干的女人。然而,正是母亲的话语,“那你不是高攀了?”启动了李先生的神经症,唤起了他曾经的印象,“高”成了他神经症的主要特征。“那你不是高攀了?”是个反问句,言下之意是,男人不能高攀女人,男人要比女人强。   


李先生在用一把尺子量那些女生,但是这个尺子有着矛盾的刻度。



2.1.在分析中,我让李先生自由言说,不过,我也告诉他,在他愿意的情况下,他也可以自由地书写一些字,然后再说。有一次他写了“母亲”,这让我暗暗感到惊讶,因为我注意到他写这个“母”字时,有一点特别:“
(母)”,先写了“
(女)”,然后再加上一个“
”。
现实的父亲与象征的父亲之间有着一个距离。现实的父亲太软弱,或者现实的父亲不存在,并不必然导致神经症。因为,如果这个“第三者”一开始是现实的父亲,那么后来,这个现实的父亲会被象征的父亲(父姓,石祖)代替。这个个案中,并不缺少象征父亲的位置,是李先生的母亲担当这一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先生很成功,考入了大学,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过着一个不错的生活,他按照父姓社会的规则成功地生活着。但是这些都是母亲的教导与期望,准确地说,是现实的母亲在象征父亲的位置上的教导与期望。母亲是一个拥有石祖的女人。如李先生写“
(母)”那样,“
”就是这个石祖。


2.2.原本来说,母亲的形象要派生出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李先生这里,正是母亲的话语本身(当然,这是代表石祖的话语),如同那一个斜划的杠“
”,划在女(
)人身上,否定了女人。女人是为了成为石祖,也就是为了成为彼者欲望的能指,而抛弃掉她女性中的重要部分。 [2]

李先生要寻找的这个爱的对象,这个对象的原形是母亲,而这个母亲又成为象征的父亲在现实中的具体肉身。象征父亲通过这个肉身对李先生说,你不能找象母亲这样的女人。终于,在婚姻这里,李先生碰到了,为了这个占据(现实的母亲占据象征的父亲的位置)需要付出的代价。


2.3.中国古代的字典在解释“母”的字形的时候,也特别提到,“母”的古字形是“
(女)”字中间有两个点:“
(母)”,其中两点是指乳房 [3],而如果两点连成一线的,应该是“毋” [4]。“毋”和“无(WU)”同音同义。“毋(无)”就是没有、不存在,就是否定。李先生的个案说,这就是否定女人。李先生要寻找的女人不存在,他又哪里能找到得?



3.1.母亲何以可以占据石祖的位置?

分析中,李先生在谈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时,提到他曾经认识一个汉字“
BI)”。他说,他很早就知道俗话中将女性生殖器读着“BI”。上学之后,有一次他在厕所的墙上看到一个“
”字,高年级的男生告诉他,这个字就是“BI”,指女性生殖器。他很好奇,小学两年级,学会查字典了,他偷偷地在字典里查这个字,但是没有查到。
很显然,“
”之所以能代表女性生殖器,在于那一点 “丶”,这个点是女性生殖器在汉字中的痕迹(trace)。但是,这个字在字典里查不到,它是被压抑了的。但是,这个简明的视觉符号“丶”,在“母”那里又出现了,而且是两点,而且被李先生将两点联系起来,成了石祖:“
”。


3.2.一个孩子,会说话会行动,但是要在五岁左右时,才真正明白父母之间有一个性的关系,从而经历了人生的一个大大的创伤:阉割。石祖的特殊的性意味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显现,孩子也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他自己不是母亲的全部,孩子在那个时候才真正地性化。如果石祖的特殊意味是那个时刻显现,那么在那个时候之前呢?那个时刻之前一个孩子会说话表明他已经有了规则,那它(规则)一定是围绕石祖建立的吗?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母”本身就具有一个原始的基本规则功能,是围绕着“丶”建立的。在孩子四五岁,也就是俄底蒲斯期,这个功能要传递出去,交给石祖。也就是说石祖功能是对一个母亲的基本规则功能的取代?

对于李先生来说,他的困境在于:父亲的无能和母亲的强大,在五岁左右,或者说在俄底浦斯期,这个本该完成的传递并没有被很好地完成。来自母亲的规则没有被很好的取代。女人的那一点“丶”,借由乳房,这个母亲身上明显的突起的视觉标志,变作了“
”,代表了石祖。表面上看,李先生也因此融到了整个父姓社会规则中,但是,在寻找爱的对象时,他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

如此,在这个个案中,与其说是母亲拥有了石祖,占据了象征父亲的位置,还不如说是母亲的规则功能自身被石祖化。



4.1.关于“母”具有某种根本规则功能,中国道家也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在天地之前就有了;好象没有形状,独立而不依附任何东西,……它是产生万物的母”[5];“道”是不可说的,没有能指,但是它是万物的开“始”,始,也是女性的开始 [6]。如果一定要说,一定给它一个名,一个能指,那就是“母” [7]。更确定的,《老子》还用女性生殖器“牝(BI)”作为道的隐喻之物,认为深奥的女性生殖器是天下的根本[8]


4.2.当我们说,是母亲将规则、石祖或者父姓传递给了孩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传递本身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更进一步说,母亲本身就有一种原始的规则功能,传递只是这种功能的一种方式?这种功能是最开始的,也是最根本的,超越了石祖而决定了人类。


母,一开始就在那里?


本文是为成都的“女性与母性”讨论会(2007年4月)准备的。感谢霍大同先生的指导!就我目前的水平,我没有能完全理解他的指导,我对此深感遗憾。感谢我的朋友——古维兰小姐的翻译!




Yan Helai

yanfr@vip.163.com

 

母:一开始就在那里?


严和来


Retour
Ch_Coll_C07_0.html
TéléchargementCh_Coll_C07_Yan-c_files/Yan%20Helai-%E6%AF%8D%EF%BC%9A%E4%B8%80%E5%BC%80%E5%A7%8B%E5%B0%B1%E5%9C%A8%E9%82%A3%E9%87%8C%EF%BC%9F.pdf





























































































1 J. Lacan : La famille : le complexe, facteur concret de la psychologie familiale. Les complexes familiaux en pathologie (1938), Fayard, Paris, 1993. « […] il est le noyau du plus grand nombre des névroses […] Notre expérience nous porte à en désigner la détermination principale dans la personnalité du père, toujours carente en quelque façon, absente, humiliée, divisée ou postiche. C’est cette carence qui, conformément à notre conception de l’Œdipe, vient à tarir l’élan instinctif comme à tarer la dialectique des sublimations. »























































































































2  . Lacan : La signification de phallus, Écrits, page 694, SEUIL, Paris. 1966. « […] nous disons que c’est pour être le phallus, c’est-à-dire le signifiant du désir de l’Autre, que la femme va rejeter une part essentielle de la féminité […] »









3 [汉]许慎:《说文解字》,259页,中华书局,1963年,北京。Xu Shen (Dynastie des Han) : Shuowenjiezi, page 259, www.zhbc.com.cn, China Press, 1963, Pékin.

《小学名著六种·广韵》,82页,中华书局,1998年,北京。Les six dictionnaires du primaire (Rythme), page 82, www.zhbc.com.cn, China Press, 1998, Pékin.



4 《小学名著六种·广韵》82页,中华书局,1998年,北京。Les six dictionnaires du primaire (Rythme), page 82, www.zhbc.com.cn, China Press, 1998, Pékin.
















































5 [春秋]老子:《老子》,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Laozi [Époque des Printemps et Automnes] : Laozi, chapitre XXV : « Il y avait quelque chose sans forme, mais complet qui existait avant ciel et terre, sans son sans substance, dépendant de rien, immuable, pénétrant tout, sans faille, qui peut être pris pour la mère du ciel et de la terre. »



6 [汉]许慎:《说文解字》,259页,中华书局,1963年,北京。始,女之初也。Xu Shen (Dynastie des Han) : Shuowenjiezi, page 259, www.zhbc.com.cn, China Press, 1963, Pékin.



7 [春秋]老子:《老子》,2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Laozi [Époque des Printemps et Automnes] : Laozi, chapitre II : « Sans nom, le début de toute chose, avec un nom, mère de toute chose ».



8 [春秋]老子:《老子》,6章。玄牝之门,是谓天下根Laozi [Époque des Printemps et Automnes] : Laozi, chapitre VI : « La porte de la femme mystérieuse s’appelle la racine du ciel et de la terre. »

Nos collègues chinois sont dans l’attente de commentaires sur leur texte (remplacer # par @)

=> yanfr#vip.163.com